“兩高”介紹檢察公益訴訟情況:7個月挽回87億元|公益訴訟|檢察機關_新浪新聞
原標題:“兩高”介紹檢察公益訴訟情況
七個月挽回直接經濟損失87.4億元
□ 本報記者 張昊
□ 本報見習記者 張晨
⠀ |
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分別通報“兩高”檢察公益訴訟相關工作情況並回答了記者提問。
辦理大量社會關切案件
2017年6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修改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的決定,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製度正式建立。隨後,這一製度全麵推開。
從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公益訴訟案件10565件,提出檢察建議和發布公告9497件,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72件。
據了解,全麵開展公益訴訟工作以來,各級檢察機關辦案重點更加突出,辦理大量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領域影響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社會關切的案件。
最高檢下發加大食藥領域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力度的通知後,各地重點關注食品、保健食品欺詐、虛假宣傳等熱點問題。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檢察院重點關注網絡食品經營及網絡餐飲問題,督促雙流區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注銷違法的283戶食品經營個體工商戶的食品經營許可證。
最高檢對全國33起破壞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予以掛牌督辦,並對祁連山生態破壞事件、河北“納汙坑”事件、山西汾河汙染事件等進行實地督辦。
截至2018年1月,全國檢察機關立案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6335件,督促恢複被汙染、破壞的耕地、林地、濕地、草原15.2萬畝;督促治理恢複被汙染水源麵積284餘平方公裏,督促1451餘家違法企業進行整改。全國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挽回直接經濟損失87.4億餘元,其中,收回國有土地出讓金56.7億餘元,收回人防易地建設費3.7億餘元,督促收回被套取或冒領國家補貼資金0.68億元。
“各級檢察機關應當按照司法解釋的新要求,牢牢把握‘公益’這個核心,依法、規範開展工作。”張雪樵說,檢察機關將進一步加大辦案力度,繼續選擇生態環境和食藥安全領域重點案件線索進行掛牌督辦,適時組織開展專項監督活動。
法院有1000個環資專業庭
自2015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試點結束,全國法院共受理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案件1126件,審結938件。立法修改後,自2017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全國法院共受理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案件257件,審結53件。案件類型涵蓋生態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出讓等領域。
江必新介紹說,試點期間,最高法積極開展審判指導,實行受理備案、台賬管理,先後召開7次專門工作會議,3次下發通知,發布3批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各級人民法院積極探索檢察公益訴訟的審判程序,完善工作機製,提升專業化審判能力,檢察公益訴訟審判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及時受理、審理檢察公益訴訟案件,如貴州省福泉市人民法院受理的錦屏縣人民檢察院訴錦屏縣環境保護局行政不作為案,在受理後20餘天即公開開庭並當庭宣判。
創新裁判方式、細化審理規則,江蘇、山東、福建等地出台實施意見,完善案件受理、調解公告、證據調取、依職權委托鑒定以及強製執行製度;吉林、江蘇等地法院創新審理裁判方式,白山法院探索了行政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審理程序、徐州法院探索了懲罰性賠償責任方式,連雲港法院探索了增殖放流環境修複方法。
江必新介紹說,最高法著力構建專門化審判體係,目前全國法院有1000個從事環境資源審判的審判庭、合議庭,22家高級人民法院、162家中級人民法院和160家基層人民法院成立了專門環境資源審判庭。加大監督指導力度,通過製定司法解釋、歸納裁判標準、通報辦案質效、發布典型案例、共同開展調研、組織業務培訓等多種方式,統一檢察公益訴訟案件裁判尺度。運用集中管轄、指定管轄、提級管轄等措施,確保檢察公益訴訟案件得到及時公正審理。
司法解釋對人民法院準確把握檢察公益訴訟的特殊性提供了規範指引。江必新說,各級人民法院要將貫徹執行司法解釋與貫徹落實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和其他司法解釋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製度功能;與推動公益訴訟審判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檢察公益訴訟製度;將依法獨立審判與加強溝通協調結合起來,凝聚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合力。
訴前解決問題致訴訟少
全麵開展提起公益訴訟工作後,起訴案件數量較少,是否反映出實踐麵臨的困難?
對此,最高檢民事行政檢察廳廳長胡衛列說,公益訴訟起訴案件數量少,訴前程序案件多,確實是公益訴訟全麵開展以後的情況。試點期間也有同樣的狀況,這不是實踐中的困難和問題,而是我國檢察公益訴訟製度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反映了製度設計的內在規律。
他進一步解釋說,通過訴前程序推動侵害公益問題的解決,是公益訴訟製度價值的重要體現。特別是在行政公益訴訟中,提起訴訟並不是製度設計的最終目的,根本目標還是通過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在實踐中,絕大部分案件隻經過了訴前程序,並未經過訴訟程序,這是因為通過訴前程序,法律規定的機關或有關組織提起了民事公益訴訟,或者相關的行政機關糾正了違法行為或依法履行了職責,國家和社會公益利益得到了有效保護,無須提起訴訟。
值得關注的是,司法解釋增加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這一新的案件類型,明確規定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的刑事案件中,需要追究被告人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責任的,檢察機關可以一並提起附帶訴訟,由同一審判組織一並審理。
最高法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鄭學林說,檢察民事公益訴訟針對的是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一些不法者在從事這些違法活動時不但造成了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而且還觸犯了刑事法律規定,構成犯罪。當發生這類情況時,檢察機關既要作為公訴人提起刑事公訴,又可以作為公益訴訟起訴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從而形成兩個案件。鑒於刑事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的訴訟主體一致,基本事實相同,為節約訴訟資源,提高訴訟效率,妥善確定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司法解釋規定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來源:法製日報
責任編輯:張岩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